广东股票配资 一瓶啤酒上千元,年销543亿美元!这个伪国货,狂割中国人钱包
打着“本土”的旗号,卖着“国产”的情怀广东股票配资,赚的盆满钵满。
啤酒为什么会沦为外资的囊中之物?

要问哪种饮品能在中国达到“雅俗共赏”的境界,啤酒自然是当仁不让。
根据相关数据来看,2024年我国的啤酒产量达到3521.3万千升,成为连续十年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家。
只不过人们发现一个问题,如今很多打着“便宜又豪爽”旗号的啤酒,早就已经不是地地道道的国货了。

乌苏、哈尔滨还有重庆啤酒,瓶身上上面显示的虽然都是中文,可背后都有外资的身影。
其中,百威、嘉士伯近二十年来疯狂收购,让部分国产啤酒成为这场阴谋交易中的“牺牲品”。
主要品牌大多还是青岛、燕京和金星啤酒,在这场中外啤酒战争中苦苦挣扎着。
外资争先恐后的收购品牌,难道只是为了赚钱那么简单吗?

人们能明显发现一个现象,如今的啤酒喝起来越来越淡,即便像东北人那样豪放畅饮,也很难有以往的微醺感。
让人疑惑不解的是,曾经大学时期两块钱就能买到的 “勇闯天涯”,如今价格翻倍已成常态。
就连百威、青岛、雪花等品牌的高端产品,价格甚至突破了千元一瓶的天花板。
风味渐淡的啤酒会订这么高的价格,以往那些物美价廉的啤酒怎么逐渐消失了,这背后藏着中国啤酒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变迁。

低价啤酒的逐渐淡出,暴露了一个行业细节,也是这个细节,改变了啤酒的口感与市场格局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对于啤酒生产中的麦芽含量并未设立明确的国家标准。
这一标准空白,为部分啤酒企业提供了调整配料的操作空间。
当成本控制成为企业优先考量的目标时,配料表的变化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。

为了压缩生产成本,一些国产啤酒品牌开始在原料上“做文章”,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大米大规模置换传统啤酒原料里的麦芽,达成成本控制之目的。
这种调整逐渐形成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,那就是“麦芽不够,大米来凑”。
看起来很简单的原料替换,是直接影响了啤酒的风味层次,也为后续低价啤酒的泛滥埋下了伏笔。

大米之所以能登上啤酒配料表的舞台,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。
百威是美国的百年啤酒企业,也是这一变化的推动者,作为非本土品牌。
1995年快速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,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做了精准调整。
当时,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口感清淡的饮品,百威便以此为突破口,研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生产工艺。
这套工艺的核心优势在于,能极大弱化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浓郁风味,让成品口感更清爽、更易入口,完美契合了当时主流消费者的味觉需求。

百威的成功,给国内啤酒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。
为了不被市场淘汰,越来越多的国产啤酒企业开始效仿百威的生产技术与定价策略。
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,中国市场上的啤酒口感呈现出明显的“变淡”趋势。

快消品行业一直流传着“渠道为王”的法则,这一法则在啤酒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啤酒作为即饮型饮品,消费场景高度依赖餐馆、商超、便利店等线下渠道,渠道覆盖密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销量。
为了抢占有限的渠道资源,啤酒巨头们纷纷开启“烧钱模式”。
一方面,通过低价促销打响价格战,用低于成本的定价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。
另一方面,斥巨资铺设渠道,与各地餐馆、商超签订独家合作协议,再或者直接派驻销售人员维护终端,力求让自家产品出现在每一个消费者能接触到的角落。
在这场激烈的渠道争夺战中,谁的渠道密,谁的销量就高成为行业共识,也让啤酒行业陷入了重渠道、轻品质的发展误区。

如今的中国啤酒市场,已形成华润雪花、、百威英博、燕京啤酒、嘉士伯五大寡头割据的格局。
只不过这种靠低价和收购维持的市场模式,在2013年后突然失灵。
中国啤酒行业的产销量迎来拐点,开始下滑。

在多年的价格战、渠道战争斗下,啤酒巨头们终于意识到,无休止的内耗无法带来更多收益,也会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。
各大品牌只能放下竞争,寻求合作共赢的出路,开始集体涨价。

2014 年前后开始,五大啤酒企业达成默契,推动市场上的啤酒产品全面涨价。
尽管啤酒消费人数增长放缓,但通过提升人均消费量和产品价格,企业依然能实现业绩增长。
自此,中国啤酒行业正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,“高端化”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。

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,国产啤酒品牌并未成为最大受益者。
百威英博凭借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优势,牢牢占据中国高端啤酒市场,成为当前中国最赚钱的啤酒企业。
数据显示,百威英博去年营收达到543亿美元,远超国内其他啤酒厂商,在啤酒行业的地位堪比可口可乐在饮料行业的霸主地位。

中国啤酒在高端化道路上,还面临着来自白酒行业的巨大压力。
同样作为酒类产品,啤酒与白酒的 “地位” 差距明显。
单从市值来看,国内所有啤酒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,还不及贵州茅台一家企业。
利润方面,2018年至2020年,白酒行业的利润是啤酒行业的三倍。
在社交场景中,白酒是中年人群的“社交利器”,更多时候啤酒只是被当作消暑解渴的饮品。

从盈利角度来看,精酿啤酒确实具备较高的利润空间。
通常情况下,一瓶500毫升的精酿啤酒,原料成本仅为2至3元,售价却能达到10元左右.
且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所需人力成本较低,只需几人便可运营。
截至目前,精酿啤酒行业尚未出现绝对的巨头企业,整体仍处于“蛮荒生长”阶段。

近五年,有超过4000家企业涌入精酿啤酒赛道,然而仅去年一年,就有300多家企业退出市场。
中国啤酒能否摆脱 “低价标签”,像茅台一样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?
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广东股票配资 天禄科技:实控人之一拟减持公司不超2%股份
- 下一篇:没有了